疫情,无法阻挡终身学习的热情

  通过社区组织再造建立起来的这支社区教育队伍,在遇到社区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迅速形成组织化较强的基层支援力量。在2020年初的全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廊下镇的一批社区教育干部、祖辈课堂志愿者和学员,自发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宣传、测量人员体温、物资发放等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中,协力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二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和体验,提升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人口的高流动性及其文化背景多样性,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这方面,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长宁区依托市民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妇联等机构和部门,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体验活动,探索出了一套境外居民融入本地生活、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工作机制。

  语言是建立文化认同的第一步。上海长宁妇联在部分外籍人士聚居区,通过兴趣班、语言班等形式,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沟通并帮助解决外籍人士的个人、家庭问题,为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提升社区归属感创造条件。长宁区的社区学校针对外籍人士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发挥不同文化、语言背景居民服务社区的特长和优势,互帮互学,不断丰富境外居民的闲暇生活品质,创造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国际社区文化。

  长宁区努力推进境外人士的学习活动从单一的跨文化体验,向“体验学习”与“社会参与”并举的跨越。举措之一是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充实基层社区治理力量。由外籍人士参与的志愿者团队,在涉外的慈善公益、垃圾分类、法律咨询等事务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举措之二是创设社区议事平台,提供中外居民共同参政议政的渠道。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设立的古北市民议事厅,有近一半的议事员为外籍人士。中外居民共同讨论各类社区事务的过程,也是彼此了解和消弭文化差异的过程。同时,古北社区学校也可以利用市民议事平台,更好沟通和服务中外居民的学习、交流需求。

  三是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营造和谐、互信的社区人文环境。

  松江区的东北片区导入人口众多,居民文化程度较高;而西南片区农民和老年人口居多,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如何以学习的名义,聚合和赋能市民,夯实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松江区通过孵化和培育的近1800个各类学习团队,对此给出了一份卓有成效的答卷。

  学习团队的建设源自居民的兴趣爱好、技能习得、强身健体、科学生活、社会交往、审美追求、生活品质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等多种需要,而在学习团队的实际运行中,居民遇到的各类矛盾、纠纷也能利用团队学习场合,畅谈民意民情,将问题、难题反馈到居委会,做到了“学习、议事两不误”,邻里之间关系,因为学习团队而走得更近,社区成员的互信度、安全感不断提升,一个和谐、自治的社区人文环境得以逐步建立。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2/30
 
Copyright (c) 2005-2014 www.sic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五千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监督QQ:4566584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备案序号: 皖ICP备050044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