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政府企业学校应同发力
 访谈嘉宾李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沈志刚: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春节过后,用工市场出现“两难”:没手艺的农民工找不到称心的岗位;有岗位的企业则找不到有技术的工人……背后凸显的,正是职业教育的缺失。

  此次“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如何补齐职业教育的“短板”,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开出药方。

  记者:近一个时期,“用工荒”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人说,“用工荒”背后正凸显职业教育之困。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沈志刚:“用工荒”背后,说明技能型工人供应告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已达两亿人规模,其中绝大部分从事建筑、矿山、制造业、加工业、市政施工等产业一线作业。但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线操作,或者从事没有技术要求的粗活、重活。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熟练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如不及早制定长远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今后几年技能型产业工人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记者: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沈志刚: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度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弱化,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虽然这两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这些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的发展作用很小。

  李斌:现在的职业教育,过于强调所学知识的通用性,“轻工艺”的现象很突出,不自觉走上了“高考教育”的模式。在面试一些大中专、职校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的英语、计算机学得不错,但专业课却只混了个及格,更不用说实际操作。回想自己在技校的日子,一个星期读书,一个星期跟着工厂里的师傅,“真刀真枪”在一线练手艺。学生专业课不好,也跟老师有关,现在的一些职校、技校老师,理论知识往往十分丰富,但操作能力不行。我们发现一些招聘来的学生面对机器,没办法上手,他们自己也觉得委屈,“我们老师也不会啊!”

  记者: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政府、企业、学校应该如何发力?

  李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要“两手抓”。在教学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双师制”,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一线来,由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带教”,让他们尽快熟悉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这批老师也可以为企业的一线工人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实现共赢。此外,培养一流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也是继续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数控车床为例,一般价格在400万左右,好的要800万元左右,如果让学校负担,显然很有难度,而且每个学校都去搞的话,利用率也不会高,反而导致资源浪费。建议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建立起公共的实训平台,使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3/18 13:01:25
 
Copyright (c) 2005-2014 www.sic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五千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监督QQ:4566584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备案序号: 皖ICP备050044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