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 教师素质待遇均得提高

题:让讲台发光 让教师爱岗——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句深入人心的话语,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有两年。两年来,中央和地方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胆探索,采取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三尺讲台,越来越多的基层教师更加爱岗敬业,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拥有他们喜爱的好老师。

提高教师素质:让每个孩子都有好老师

两年来,广大教师逐渐意识到:师德绝不是走走形式、泛泛而谈。福建、重庆、陕西等地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让师德表现实实在在地与教师的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任用紧密挂钩。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提升为重点,不断创新手段方法:湖北70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山东、浙江将师德教育列入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

2010年,针对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预计到2012年完成培训245万人。

各地在国家培训计划的示范引领下,纷纷探索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浙江建立教师自主选学制度;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山西、重庆、海南、河南等地建立中央、地方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工作规划,各地将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完善培养机制:让更优秀的人上讲台

2011年秋季开学,一个消息振奋人心:由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培养的首届10597名免费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任教,39%到农村学校任教。

这项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的战略举措正在初步显示出它的示范效应。目前有18个省份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教,中央财政连续6年支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迄今已招募23.5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3年服务期已满的特岗教师连续两年留任比例均达到87%。

为了让更优秀的人上讲台,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推动高校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两年来,一系列改革试点不断涌现,教师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西北师范大学构建新型本科课程体系,普通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科基础课程由各学院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由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承担。

河北师范大学先后组织师范生到农村中学进行实习支教,对农村教师进行置换培训。

山东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

201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2012年,又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有专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对于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提高教师待遇:确保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31个省区市近百个地级市;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382万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中央财政投入56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一系列落实保障教师待遇的改革创新之举,正在稳步推进。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如江西省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2011年增至1.5亿元;湖南省泸溪县从2009年起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

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新建”和“改建”两种模式来统筹规划周转房建设,努力让农村教师把人留在农村、把心留在农村。如湖北在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资金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市)给予奖励;新疆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各级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解决范围;海南把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吴晶、许懿方、许祖华)

(新华网)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9/7 14:56:04
 
Copyright (c) 2005-2014 www.sic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安徽五千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监督QQ:4566584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备案序号: 皖ICP备05004460号-2